光辉岁月——点滴记录《三峡青年》成长历程

2008-04-23  众侃  ,  6

《三峡青年》六周年历史大回顾:

两次重印报纸——随时准备再次重印报纸

三次扩版——今十六版

四易出版单位——今《三峡晚报》社印刷出版

五换办公地点——今青年楼307室

六次增加发行量——现发行量7000份

九易主编——-现任主编赵凯

与知名高校青年报纸交流以周年——坚持到底

(一)

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传说中的“水院”。

1998年3月25日,《三峡青年》编辑部成立。办公室设在主楼0123室。

当时,校团委李红老师提议,要创办一份属于学生自己的报纸。马上有人响应,并积极组建编辑部。编辑部首先从勤工助学服务中心调来原任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副主任的尚应军同学初任编辑部主任。从事编辑部的筹备人员选拔工作。接着从院报调来熟悉报纸排版工作的杨代璇同学任主编。其他人员面向全校公开、严格招聘。

主编、主任、美编、技术总监、摄影记者等所有成员共10人。

1998年4月3日,《三峡青年》创刊号问世。彩版。

当时的学生处处长何伟军亲笔写创刊词。“《三峡青年》反映武水宜昌校区青年的心声,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他忠实地记录着校区青年踏实而坚定的前进步伐,也记录着他们不断奋斗,不断创新的人生轨迹。《三峡青年》将永远跳动同样的脉搏。……”

当编辑部的编辑接到《三峡青年》创刊号时,泪水模糊了每一个人的双眼。

当《三峡青年》创刊号与水院的广大师生见面时,在整个水院引起轰动。

(二)

1998年4月10日,第3期出版。第一个专刊。五四专刊。

1998年5月25日,第4期出版。第一次出现英文文章。《Come here please 》。

1998年6月22日,第6期出版。献给全体毕业生的特刊。

1998年9月,《三峡青年》在各区设立记者站。

1999年3月22日,第14期出版。出现评论员文章和导读。报纸有很大进步。四个版面各有版面名称。依次为新闻、文学、知识广角、社会长廊。仍有英文文章。《If you forget me》。

1999年5月3日,第17期出版。在新闻版出现“本报讯”字样。标志着《三峡青年》的新闻已有一个大的进步。

1999年5月8日,五四专刊。报头出现套红。

2000年4月24日,第32期出版。出现图片新闻。

2000年6月29日,合并组建三峡大学。《三峡青年》发展成为共青团三峡大学委员会主办。

****年*月**日,第**期报纸因一篇新闻触怒“当局”,当期所有报纸被压下来。不发。重新印刷。这是《三峡青年》第一次遭遇新闻监督的困局。

2000年9月,编辑部更换办公地点至主楼0412室。当时编辑部所有成员共12人。报纸的印刷单位被第三次更换,至三峡大学印刷厂。发行量增至1500份。

那时,提出《三峡青年》的宗旨“新闻性+生活性+哲理性+趣味性=生动性”。报纸各版都有一定的摘抄部分。以做到服务性强,信息量大。

主编陆晓砚提出鼓励刊登广告。最早的一个广告是陆晓砚和商家谈判半天才做成。放在中逢,广告费25元。

在两年多的发展中,由于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所有的工作都是在不断的摸索中进行,《三峡青年》报一直在探索中前进。尽管出版周期不稳定,尽管报纸的排版还不够专业化,而且报纸的风格也受到当时主要负责人的影响,但是,当时的《三峡青年》已经得到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并开始根植于广大读者的心中。

《三峡青年》报在2001年以前经历了六任主编。在2001年之前属于创业阶段,而在这以后就开始守业,丰富并完善各个版面。

2001年9月,编辑部再易办公地点至西苑食堂三楼。报纸的出版周期定为双旬报。实际上变成了每月一期。报纸的版面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创视点、校园两个版面。新闻和文学保持不变。视点是由陈洪波创立,并用心去做的。他是视点版的元老。视点版是他的心血。首次对校内新近发生的学生关心的热点事件进行深度报道。第一期视点版的文章《校园BBS》与读者见面后,引起全校的轰动。那段日子,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议论“水院无美女”。特别是男生。文学版文章是纯文学作品,都的百篇挑一的精品美文。百看不厌。

由于报纸的排版还不够专业,第七任主编彭松涛就经常到校报编辑部去学习一些经验,并酌情运用到报纸上。在主编彭松涛的管理下,《三峡青年》报的排版有了很大进步,排版风格严谨,整齐。没有断版,没有通栏。

2002年4月,张亚杰管理《三峡青年》网站。www.sxqn.com.cn.

2002年9月,编辑部三易办公地点至主楼0805室。《三峡青年》报纸增加发行量至2000份。

2002年10月,《三峡青年》编辑部编辑出版国防教育征文集《居安思危》。年底,这本书被一名新华社记者带到北京,送往国家武装部。

2002年一整年,报纸逐渐形成固定的风格。没有大的动作,是为守业。

2003年2月,作为第八任主编的张小夏挥泪话扩版。

2003年3月15日,报纸创刊五周年之际由四版首次扩为八版。《三峡青年》扩版后的第一期与大家见面。第一期讲述版《青春融化不了的痛》在全校引起强烈的反响。

扩版后,编辑部全面进入流程化、规范化管理和作业。报纸的出版周期正式定为每15天一期。报纸发行量增至3000份。

2003年3月,编辑部开展知名高校青年报纸交流工作。每期向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全国70余所知名高校寄报纸。而且,编辑部也陆续收到了清华大学、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回寄报纸。

2003年3月,因业务需要,张小夏把自己刚买的新电脑放在了编辑部,以做公用。有人说,你刚买的电脑就拿到编辑部,不怕被这么多人搞坏?她说,我把我所有的心血都献给了《三峡青年》,难道还会在乎这一台电脑?

2003年4月1日,第63期报纸改在《三峡晚报》印刷厂出版,正式与宜昌市主流媒体联手办报。

2003年4月,湖南《大学时代》杂志社在三峡大学设立记者站。记者站由《三峡青年》负责管理。

2003年4月,编辑部提出,广告是有价值的信息。广告业务发展较快。因中国联通的一笔广告业务需要发票,而编辑部并不属于赢利机构,没有发票。财务副总编杨玲到底是学财务管理的,经大家一起查资料,最后确定用临时收入的名义向税务局申报纳税。这是《三峡青年》第一次为国家创造财富。那也许是三峡大学第一次学生交税。

2003年6月,《三峡青年》8个版面已经基本成型,并稳定下来。

2003年9月,三峡大学集中一地办校。

2003年9月,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会议在三峡大学召开。

2003年9月,北京大学改革。高校改革风起云涌,《三峡青年》再图新变。

2003年9月,本报编辑部办公地点从主楼0805转移到原艺术楼307。

2003年9月,《三峡青年》再度扩版。至12版。新增英语、阅读、写真、科技等版面。

2003年9月,《三峡青年》隆重召新。来参加笔试的同学超过300人。S楼的两个大阶梯教室都不够用。

2003年9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专程派人到三峡大学学习《三峡青年》办报经验。

校团委接待他们时,他们说,你们学校的《三峡青年》办得相当不错。有思想,有深度,有大报的风格。当李红书记说这份报纸是学生自己创办的时候,他们不相信,并马上要求会见《三峡青年》总编。那天,在行政楼四楼会议室,他们就办报理念与张小夏长谈达3个多小时。

2003年11月1日,第72期报纸出版。新增一个要闻版,并提出“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誓为学生写新闻”。重视本报评论。以后每期一评。

第72期报纸,言论版以整版的方式刊登了非烟的《所谓“社会批判”》。

11月5日,马上有人投稿反驳非烟。文章《也看“批判“》刊登在73期文化大版上。74期,又有非烟的《余杰的批判以及不批判的余杰》。当时,这个深讨余杰的话题吸引了学校很大一部分人的眼球。其实,这是一个关于文化讨论。在此之后,编辑部每一期强档推出文化大版。其目标就是引导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后来,文化版出现专栏写手。

2003年12月16日,《三峡青年》编辑部承办大型座谈会“沟通,从英语开始”。

2004年1月,《三峡青年》制作第三届科技节专刊。本报编辑力作《三峡大学校园刊物发展现状及规划》捧获一等奖。

2004年2月,《三峡青年》第三次扩版。至16版。创办天下版,重振言论版。首期天下版编者按:举家国之同怀,味人间之炎凉,品寒暑之不易,以学《南方周末》,始做天下,表当今大学生之胸襟。言论版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地盘,编辑誓死捍卫每一个人说话的权利。

2004年3月,改版启动一年来,实现三次跨越,扩版三次,报纸发行量增至7000份。首次完成全校覆盖。

2004年3月,《三峡青年》编辑部策划校团委2004年五四评优“十大新青年”活动。

2004年3月,《三峡青年》编辑部提出本报的三个代表:代表三峡大学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三峡大学蒸蒸日上的发展要求,代表三峡大学最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

2004年3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至电邀请《三峡青年》于编辑部5月中旬参加首届全国高校学生媒体论坛。同时,发来电子请柬。此次论坛由共青团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中国青年报、中国大学生杂志社主办,由中国人民大学青年人大报社承办。《三峡青年》将首次与知名高校青年报纸同台论剑。

(三)

2003年2月,作为第八任主编的张小夏挥泪话扩版。

刚开学,也正是《三峡青年》创刊五周年的大好时机,她马上提出扩版,并拿出了自己的一整套方案。当时,编辑部所有例会成员共22人,一致赞同扩版。

国外的报纸,每份都是几十版,几百版,甚至上千版,而在我们国内,版面最多的也就200多版。《三峡青年》报办了五年,是艰辛创业、守业的五年。现在,无论从实力来说,还是从时机来说,条件已经成熟,是再创业的时候。

编辑部调整了办刊思路,扩版改版至8版。讨论决定增加求学、E电园、讲述、体育/电影/音乐等版面。

你想跑过比你跑得快的人,那你就要朝与他相反的方向跑。要把报纸办好,就要把眼光放在外面。《三峡青年》把目光投向了《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并借鉴了《华盛顿邮报》的经验。《三峡青年》的新闻要继续做视点版的深度报道,而且要写解释性新闻;要为学生写新闻。《三峡青年》报人要向《南方周末》学习。

要想有所创新,首先就必须去模仿。《三峡青年》开始模仿《南方周末》,并提出“打造校园版《南方周末》”的发展目标。新闻的深度,排版的大气,观点的新锐,都是我们模仿的地方。

2003年3月15日,《三峡青年》扩版后的第一期与大家见面。第一期讲述版《青春融化不了的痛》在全校引起强烈的反响。《青春融化不了的痛》是一个真实而悲情的故事,它感染了每一个认真阅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很多同学给我们的编辑发邮件、打电话,还有宿舍集体写海报。西苑12号楼505寝室主动贴出海报响应——不仅给讲述者,也给我们。海报的内容:“透过那伤感的文字,我们看到了你那受伤的心灵,孤独徘徊的身影。受伤的女孩,请你扬起灿烂的笑容,请你相信,阳光总会照彻每一个阴暗的角落,所有有一颗爱心的人将永远支持你,继续朝前走!用爱心融化‘融化不了的痛’。”——这是多少年来我们一直急切盼望听到的发自“民间”的真实的声音。

我们惊喜。我们冷静。我们思考。

我们深深的懂得,唯有真实才能赢得感动,唯有贴近生活才能为更广大的同学认可和喜欢。也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打造校园版《南方周末》的办刊目标。

在编辑部内部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特别是关于稿件的采用问题。对于稿件,一向要求有思想,有深度。鼓励外部投稿,坚决杜绝人情稿、关系稿。对内部稿件更是要求严格。

2003年第64期文学版的质量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其中有一篇文章的质量一般。报纸出来后,总编张小夏向当期责编追查原因。原来那篇文章是别人托一个编辑要求发表的。张小夏听到后,她没有说出一句批评的话来。

她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泪流满面。

好半天,她才说,我们老编几乎每天不吃饭不睡觉拼死拼活为了这份报纸。你倒好,竟利用编辑部的资源发人情稿!你把我们辛辛苦苦的成果不当一回事!你对得起谁你?不说对不对得起老编,就说对不对得起《三峡青年》这份报纸,对不对得起《三峡青年》的所有读者?

2003年10月召新结束后,《三峡青年》在校的新老成员在南苑三友咖啡厅聚会。按例每个老编辑和老记者都要给新手讲几句。到主编(时任)张小夏时,说到“《三峡青年》倾注了我的全部心血,你们一定要把《三峡青年》办好”,一时激动失语,泣不成声,全场欢乐的气氛凝固了一分钟。大家都不敢说话,似乎有一种从天而降又莫名其妙的责任感压得每个人都不敢大胆的呼吸,场面如白帝托孤那样深沉和凝重。所有的新手都不知道过去一年《三峡青年》发生了什么。而就在这一年,《三峡青年》实现了改版扩版,缩短发行周期,增大发行量,取得了巨大成功。

(四)

《三峡青年》人一批批的来,一批批的走。迎来送往间,编辑部的总人数从来没有超过50。现在有了,现役54人。《三峡青年》人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责任心强。包容。相互尊重。单纯。友爱。敢于承担责任。
现任主编赵凯说得好,编辑部是一个交朋友的地方。大家先是朋友,然后才是同事。

大家都把做报纸看成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所有的成员都特别能主动学习业务知识。经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后,才能进《三峡青年》。每年都有人说,《三峡青年》的门坎好高啊。半年的见习期后,能留下来的人实在不多。经内部成员的历年数据统计,通过《三峡青年》面试者,最终的编辑部的“成活率”为10.36%。

老编带新编一直都是《三峡青年》的传统。新成员进入后,都是老编手把手地教新编。采访、排版、做版面。在2003年一整年编辑部都安排了报纸业务知识培训,共达14次。在最初,都是关于业务方面。时间久了,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大家都会互相帮助。

做报纸经常会因为版面任务而熬通宵,甚至不得不逃课。每次去《三峡晚报》印刷厂校版,一去就是一整天。校版中最头疼的就是错别字。每个版面的校版次数不会少于5次。做报纸,没有停歇的时候。老编罗治华说,编辑部的人,一个个都是真正的志愿者。是的,都是不求任何回报的付出。哪怕自己的工作并不被别人认可。编辑部能留下这么多优秀的人才,不是管理制度留人,更不是什么报酬待遇留人(除了稿费没有任何报酬),而是编辑部的氛围留住了人。大家都是那么单纯,友爱。更重要的是,互相尊重,对彼此人格和处事态度的认可,相互理解、包容。在63期报纸就快定版清样出报纸时,一个整版的广告突然说不做了。当天,韩亮、杨玲马上到编辑部现做版面,张小夏查图片。熬夜把一个版面拿出来。

《三峡青年》的读者朋友们也不知道,最少的时候只有几个人的编辑部在办一份全校几万人看的读物。当时我们最难做到的事就是早起,因为全是自己写稿、组稿、画版、较对、发行,又要保证按时出刊,经常要熬夜到凌晨几点钟,压力很大,压力一大,口腔就起泡,一学期我总共吃了十七盒黄莲上清片。编辑部里流传着一个自嘲的口头禅:“这是一群疯子,他们熬夜,他们用专业的精神不务正业……”

我们从来没有把出刊当作是任务,每逢新报出版,内部人无不抢先捧读。没有一个人想着想借报纸播名布道,我们把它当成了在大学里唯一的事业;每一个人都深抱着一个信条,以前获得的所有的荣誉都不重要,有一份热情就让它全部燃烧!

2003年4月3日,为了给东中西区的记者编辑讲解一些关于报纸的专业知识,也为了确定东中西区的记者站站长李一丁,01级老编张小夏、杨玲、韩亮、耿翠华、罗治华、李一丁六个人一起去了中区。从中区出来已经是晚上7点多钟。那天下着小雨。杨玲提议走回来,大家一致赞同。六个人一路神聊海侃,关于大学,关于报纸,关于这个集体。张小夏感叹:“我们真是一个梦幻组合啊!”。

回到北区时,他们都感觉脚已经不是自己的了,但是这个梦幻组合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是啊,我们是一个梦幻组合。

2004年2月20日,《三峡青年》所有的成员聚餐。编辑部请来了已退的01级老编。那天,在状元楼。32人,三桌。喝酒,海侃。耿翠华到我们桌上敬酒,他说,一天的《三峡青年》,一辈子的《三峡青年》。

是的,一天的《三峡青年》,一辈子的《三峡青年》。记得当时落泪了。泪水和酒一起喝掉。而此刻,眼中亦有泪。

编后按:

写《三峡青年》的历史,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沉重。任务沉重。历史也沉重。

在档案馆泡了两天。采访了彭松涛、张小夏、杨玲、韩亮等人。

今日写下此历史,只借这光辉岁月铺路。为明天。

  • 用支付宝打我
  • 用微信打我

生活是一种记录:记录所见、所闻、所想、所感……

《光辉岁月——点滴记录《三峡青年》成长历程》6条评论

  1. 耿翠华 说道:

    一天的《三峡青年》,一辈子的《三峡青年》,我确实,是我说的,现在想来还是满满的自豪感。缘分真是妙不可言,突然就在网上翻到这篇文章,突然就发现自己也在风华正中……

  2. 蒹葭苍苍 说道:

    哇!阁下是三峡青年的元老级人物啊!来学习了!

  3. 杨代璇 说道:

    看过这篇文章,心里全都是感动,全都是回忆,满满的充盈在整个胸腔里面!我离开学校已经9年了,当时为了这份报纸招兵买马,通宵达旦的好多情景一遍一遍的回放着,此时心情是这样的激动,这份报纸现在已经强大完善到了这样的地步,是我当时没有想到也是不敢想像的,这样的成果依赖于后来的同学后来的你们付出的心血努力汗水,付出的青春啊!有机会我一定要回到学校再次看看这份报纸,看看这份我整个大学为之骄傲的报纸! 繁花满天,书香,酒魄,年轻的爱与梦想都已经远去,不过我现在知道那绝不是镜花水月一场,你们的努力让我们那一批初行者知道一切的辉煌都还在继续……《三峡青年》第一任主编——杨代璇

    • 山野愚人居 博主 说道:

      @杨代璇和你一样,我曾经也在《三峡青年》与其他同仁一同处事奋斗三年,都是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份执着与信念,所有的付出与辛酸都将成为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相信你、还有我,还有他们,都会有回去再看一看的愿望,并能使之实现的! 回看三峡大学与《三峡青年》,就像一面镜子,里面总会闪烁我们的身影!

    • 朱怡霖 说道:

      @杨代璇学姐你好,我是三峡青年报社编辑发行部现任部长朱怡霖,看到你的留言万分激动,因为今年是咱们三峡青年创建二十周年,我们正为此收集资料、联系以往的前辈们,准备为它的二十岁生日做一份有价值的特刊做收藏用,希望您能联系我(QQ:1285663697),让我们能有一个直接的沟通,万分感谢?

  4. guset 说道:

    我是08级新编,看完了之后,真的很感动,加油,三青!

发表评论